• 陈雁鸣名师工作室
  • CHENYANMING TEACHER STUDIO
  • http://www.chenyanming.com

崇德树人 亲验表现

  • 引领
  • 辐射
  • 研究
  • 发展

曦秋半雨话美景 ——对写景类作文润色实践课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 2023-11-13 09:46 | 226 次浏览

曦秋半雨话美景

     ——对写景类作文润色实践课的一些思考

雷州市第五中学  蔡妙燕

   【摘要】

很多名家都认为“作文源于生活”,那初中作文就应该从生活下手了。初中语文课堂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在作文方面就很坚持这一点,也许是一种偏好,也许是一种执念,在我的课堂上,我愿意跟学生闲谈生活中的美好,我也愿意让学生执笔写生活中的美好,我更愿意与学生一起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关键词】润色实践  语言运用  作文技法指导

 

    人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

——叶圣陶

生活濡养于情感中才会觉得充实,很喜欢叶圣陶先生的这个观点,也很坚信叶老先生的这种想法,活了三十五载,感觉越活就越喜欢从生活的琐碎中寻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图片加以文字留作有价值的回忆,我的朋友圈是这样,我的课堂也是这样,也许是一种偏好,也许是一种执念,我更愿意跟学生谈生活中的美好,我也更愿意让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好,我觉得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下面来谈谈我由“一场雨”引发的一节写景作文润色实践课的一些思考:

一、实践背景

七年级时,我发现这个班大考几次了,还有好多学生的作文是小考的时候背的,大多是写20年的疫情,什么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最美逆行者……内容千篇一律,这让我很头疼,学生似乎没有什么素材可写,没有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我遇到的一大难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既然作文源于生活,那我就应该从生活中下手了。我开始让学生写周记,一周一记,要求只能写身边的美人、美事、美物,不能吐槽,不能抱怨,不限字数,不限主题。一开始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除了吐槽、抱怨,还是吐槽、抱怨,被我要求重写的不在少数,也有个别写得好的,我就拿出来做范文,学生有了参考,就知道写什么了。就这样练了一年,学生才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有写喜欢哪科老师的,有写校园窗外一景的,也有写家庭温馨一幕的,还有写小区街道好人好事的……这种以“我手写我心”的效果还不错,我也趁机将学生的优秀周记整理成了班刊。

刚好今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里提到:“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无疑,我的方向是对的。

二、设计缘由

现在是八年级,由于教学进度的需要,八年级一开学,我就先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写景小古文,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了古人眼中的美景,在学到《答谢中书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身边的美景,有很多同学都写了校园的美景,写得还不错,如可欣同学写的“花木之美,闲来逸谈。峻林耸云,落花飘纷。两旁木榭,古朴清雅。青林翠竹,各处设俱。但雾将消,鸟啭清风;昏阳缀空,晚暮随人。实是美景也,自弘景以后,未能有其复者。”

学生飞扬的文采,点燃了我对他们创作的期待,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周末回去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写景作文作为周记。第二周当我满心期待地收齐周记检查时,却发现情况不妙,不成篇幅的同学还是不少,这就成了我当时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了。

鉴于在七年级名著整本书阅读实践课里,我曾让学生写过名著里的人物小传,一开始也是写得不好,后来就专门设计了《西游记》和《骆驼祥子》人物小传润色实践课,这种有针对性的写后指导课效果也还不错,这次我也产生了给写景作文润色的冲动,在国庆放假前我借上研究课的机会做了这节写景作文润色实践课的尝试。

三、设计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觉得美景并不只是远在天边,更多的是近在眼前,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将此次实践课的题目设为“生活中处处有美景”。

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写景作文的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回顾写景方法,学以致用。

2.掌握写景作文润色的技法。

    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分别是“畅所欲言”“温故知新”“牛刀小试”。

环节一“畅所欲言”是让学生聊聊身边的美景,有些学生聊了校园的美景,也有些学生聊了窗外美景,还有些学生聊了街边的美景……思路一打开,课堂气氛也就起来了。

环节二“温故知新”,是让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写景方法,学生有些说通过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特点来写,也有些说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事物发展的过程等方面来写,还有些说用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方法来写,我便根据学生的说法归纳了写景三法:

    

image.png

环节三“牛刀小试”是重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课程内容与呈现方式的要求“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我将这个环节设计成“班里的长江同学想参加征文比赛,请同学们帮助他润色文章”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整个环节以小组分工负责的方式完成,第一小组负责润色题目,第二小组负责开头结尾,第三小组负责润色第2自然段,第四小组负责润色第3自然段,再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筛选整理出成果,最后我把四个小组的成果贴在小组汇总表里合成一篇文章,并在投影机里展示出来。

长江同学的这篇病文是:

一场雨

这个星期的第一场雨带走了炎热,带来了清凉。

这天,我们正在上数学课,窗户突然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原本同学们并不在意,可是雨下大了,这引起了坐在窗边的同学的目光。坐在第一排的庄雅琅同学发现,校园内下得很大,但是在左手边的校外晴空万里。她的这一发现令同学们振奋不已,纷纷往窗外看。这也让我想起了上个学期燕姐跟我们讲的一个事:校园内晴空万里,同学们都在玩耍;而窗外却下着雨。

当时我听到燕姐讲的事之后,不是很相信,但那天我真的见到了,对此我真的兴奋不已!

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字数240)

在这个环节中,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在四个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都完成了任务,第一小组还使用了投票的方式决定题目,氛围还不错。小组汇总如下:


image.png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收获,并与学生归纳出了写景作文润色五法:


image.png

四、实践反思

这节课一结束,我感觉很不满意,暴露出了很多缺点:一是课堂语言毫无组织,一开始突然卡住,脑子一片空白,导致开场不利,一开始便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度陷入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处境;二是上课时课件不同步,课件的制作也不完整,没有把写景方法和润色技巧放进课件里,导致板书过多,拖慢课堂进度;三是课堂把控不好,技法分析不透,对学生的点拨不到位,走马观花式,还拖堂了五分钟;四是环节三的小组分工式完成的润色作品各部分衔接度不够,根本不能合成一篇好的文章。

今后,我得做一些改进,在环节三中还是让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全文修改好一点,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多篇润色作品,气氛也会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高。为了弥补小组分工完成的润色作品的不足,我在课后对学生的润色作品进行了再次润色。

曦秋半雨

一个闷热的下午,刚好上数学课,华仔老师正在抽丝剥茧地讲着隐涩难懂的题,同学们安静地耷拉着耳朵在听着……突然,窗外一阵疾风横扫过教室,我坐在第四组靠窗,赶紧借助地利趁机猛吸了一口凉风,稍有了点精神,可疾风中夹杂着呛鼻的泥土气息,呛得我吐了几口大气,一眨眼功夫,一场突如其来的霡霂飘然入世。

 这场秋雨顿时拂去了教室里的燥热,打破了寂静,那豆大的雨滴肆意拍击着树干,树叶在风中摇曳,窗外一片朦胧,清脆的雨打声让我不自觉地向外望去,这清风清雨合力带来了一片清凉,这股清凉悄然沁入同学们的心中,驱走部分闷燥。一扭头的间隙,窗外的雨势稍弱了些,一阵芬芳扑鼻的花香溢入教室,身旁的光影迅速倒退,往事如一泓秋水般涌入心头。翠绿的小草沾上雨露,像玉盘接住断了线的珍珠,惹得叶片的一角微微漾起。

“哎哎,奇了怪了,怎么校内没下雨呢?”坐在第一组靠门的庄雅琅同学一时忍不住惊呼,同学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扭头往两边窗户看,临大街那边的窗外,雨势又稍猛了,树叶早已不堪风雨的摧残,竞相飘落,似只只抢食的蝴蝶旋转着飞往地面,而校园内却一滴雨都没有,操场上,同学们还在认真地上着体育课,富有激情地进行训练着。这倒是与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让我忽想起了上学期燕姐跟我们讲的那奇景:窗外,雨疏疏密密地落着,燕子穿梭在电线杆之间,校内,同学们在无忧无虑地玩闹,欢笑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她还调侃说:”人生也会是这样,一半世界是晴空万里,一半世界是狂风暴雨,猝不及防,我们要学会欣赏。”当时我听完是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的,但这一次,我确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百年难一遇的奇景,欣喜万分,兴奋不已,原来美景真的处处在,只是我们平时没发现而已。

下课铃声响了,雨停了,窗外,树木花草经过了这场秋雨的洗涤,滋润透亮,清净澄明,蓬勃生长,校园内,同学们飞奔下楼,追逐打闹,活力四射,蓬勃朝气,少年追梦的脚步永不会停息。                                 

(字数806)

老舍先生提出的“稿子写成,必须屡屡加工,才能逐渐提高。”教学十一载,我发现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润色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双赢吧!

五、我的设想

河南省语文名师王莉老师曾在她的书中提出“从初一到初二的上半学期,有一种课堂是要经常上、反复上的,那就是作文修改课。”这正好契合了我进行系列作文润色实践课的想法,既然我的作文润色之路已经开启,那就索性一润到底吧。我在七年级已经做过了人物小传的润色实践课,在八年级就得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继续设计不同文体的作文润色实践课,接下来准备做新闻写作润色实践课、写人作文润色实践课、写事作文润色实践课、演讲稿润色实践课等,到九年级再根据考场作文的特点设计主题作文润色实践课,最后将自己的系列作文润色实践课与自己指导学生参加的各种征文比赛获奖的作品整理成一本书,这也算是对我的十余年语文教学生涯的一个交代吧!

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降温,我对语文的激情也不会随岁月的蹉跎而消散,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夏丏尊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6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郑国民 李宁明主编,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4

4.  《老舍谈写作与阅读》老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7重印

5.  《王莉的初中作文教学创意》王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





总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