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如何行之有效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如何行之有效
雷州市附城中学 李琼
摘要: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外阅读教学必不可少。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暂时总结了以下方法:一,推荐好书,做好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教授方法,制定计划,引导学生高效阅读。三,读写迁移,汇报成果,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方法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又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1]
语文课程标准对读书有着明确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落实。如必修的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和实用性阅读;选择性必修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3],无不建立在广泛而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可见,新课标非常重视阅读,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针对的是作为“显性课程”的单篇课文的教学,而对于作为“隐性课程”的课外阅读教学却不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严重不足[4]。所以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近几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设立了阅览室,每周安排了两节课外阅读课,要求教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推荐好书,做好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推荐好书。书籍浩如烟海,不加选择地读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读了没有多大的收获,甚至会有坏的影响。因此,课外阅读不能摸到什么读什么,而应该挑选对学生有益的书籍。对此,我们学校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专家名师以及本校师生的意见,订阅了40万册图书,杂志。其中包括初中生必读名著《红岩》《安徒生童话全集》《童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爱的教育》《青春之歌》《骆驼祥子》《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等;高中必读书目《围城》《子夜》《悲惨世界》《傅雷家书》《老人与海》《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并且每本书大概有50册,以供每节阅读课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有书可共读。此外,我校阅览室还订购了其他世界名著,国学典籍,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名人传记等各类书籍,刊物,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书读,有高质量的书籍读。
(二)做好导读。有了好书好比有了好的食材,但是光有食材不懂加工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来。以前我们好多老师包括本人在内,只是告诉孩子们这本书不错,内容生动有趣,你们可以去读一读。这样激发不了学生对阅读这本书的期待,只是被动地去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如果语文老师们从封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书名、作者、插图等,通过观察精美的封面来获取信息,预测故事内容;从书中的精美片段入手,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来进入阅读情境;从设置悬念,先概括前面的情节,在故事转折、矛盾冲突加剧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情节走向以及人物的最终关系,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等。甚至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开设阅读专题讲座(报告)”,起阅读示范、阅读引领作用[5]。这样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动会寻找这本书有兴致的阅读。如我们在上了《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我们先推荐了“金陵十二钗”的画像和诗,再让学生去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增。再如我们在学了《中国现代诗五首》后推荐学生去阅读中国现代诗集,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在班级朗诵。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增。
二,教授方法,制定计划,引导学生高效阅读
(一)教授方法。导读结束之后,进入“阅读”阶段。《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习惯、读物之后,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来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已的作品,进行独立的阅读,才能使课外阅读既有质又有量,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我们主要给学生推荐了以下读书方法:
泛读,速读,精读相结合。1,浏览性泛读。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3,品味性精读。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经过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1,圈点勾画,作批注。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2,可作摘抄。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摘抄下来,随时翻阅和背诵。
边读边思考。我们还要求学生每次课外阅读课后要做相应的心得体会,结合实际,思考书本的内容,只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也很重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整本书阅读,如我们的初中生每学期必须阅读两本指定的名著,而我们的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够,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此,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让他们每周定时定量定目标按计划进行阅读能更好的坚持阅读下去。我们的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填写一份包含姓名、阅读书(篇)目、阅读方式、每天阅读量、阅读起迄时间等内容的课外阅读计划表格上交。这样大多数学生对于整本书,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长篇著作才能坚持不懈的认真读完。
三,读写迁移,汇报成果,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一)读写迁移。正如魏书生所说:“读写结合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6]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名家名作的写作技法,也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实践证明,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教授《项链》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课时间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来续写《项链》,或者用莫泊桑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写作技巧写一篇短篇小说。结果,学生们对莫泊桑作品的阅读积极性和艺术技巧的品读能力大大提高,来自己写出了高质量的作品。
(二)汇报成果。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为使课外阅读教学更富于成效,汇报阅读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开展班级读书会,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我会写、还会画”名著思维导图展示活动;“书香校园”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外阅读教学必不可少。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暂时总结了以上方法,我们也将在“课外阅读课”这条道路上不停地探索,力求总结出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红 小学生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漫谈(《教育(文摘版)》2017.02.04)
[2]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4]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5]姚佩琅.德育视野中的校办读书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29.
[6]《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