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中考复习案例的分析
《朝花夕拾》的中考复习案例的分析
雷州市第五中学 蔡妙燕
如果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作文课是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那么名著阅读课就是第二块难啃的硬骨头,更甚的是,中考名著阅读的复习课是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中最硬的那块。如何才能在中考紧张的复习阶段,消化掉这块最硬的骨头,便成为了困扰众多初中毕业班语文老师的难题之一。
一、对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方法的思考
教书八载,自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听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看到了学校七、八年级的语文老师已经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纷纷出招,而且有些已经小有成绩。而我今年刚好教九年级语文,一开始觉得要将“核心素养”这个理念用在九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时无从下手。随着中考日期的一天天接近,我无时无刻都在绞尽脑汁探求中考名著阅读的高效复习方法。这次刚好有幸参加了名著阅读导读系列的专题培训,发现原来已经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初中名著阅读这块领土上开疆拓土了,在愧叹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更感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偶有所悟,便借此机会,憋足了一把劲,做了中考备考名著阅读复习案例的初步尝试,希望还来得及补救自己的不足。
二、考纲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在名著阅读复习课实践前,我先让学生熟悉考情,让他们了解广东中考语文考纲对名著阅读做的明确要求:“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欣赏推荐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阐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此外,还让学生清楚,考纲还要求初中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要达到以下能力层级:“识记——了解有关常识;品味——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做出初步的审美评价;体会——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评价——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根据以上考纲要求,我们便可以明确中考方向,“把握考点,如情节概述,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品析字词语句,评价写作手法等”。
三、《朝花夕拾》的阅读实践
然后以《朝花夕拾》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开始,让学生在中考前能将考纲要求的六部作品读懂读透,争取在各项核心素养的提升训练中,能拿到中考名著阅读的高分,一举两得。
我将这次课堂实践分为四个环节来进行:
(一)一翻作品,把握全局
第一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知识梳理,一翻作品,熟悉作品。这个环节主要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组分工,梳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启示等,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借助投影机展示作品,并做讲解,接着师生点评,最后完善各小组的思维导图。
在这个环节里,让我眼睛一亮的是,有些小组的作品做得很完整,有些书写很工整,有些图设计得很有特色,特别是最后一个小组,在设计思维导图时,情节概述做得很好,而且上台的展示员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每个情节生动地复述了一遍,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虽然也有些小组的作品做得不够完整,有些书写不好,有些图画得不美观,但是学生能在相互的比较借鉴中得到启示,然后马上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在互相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概括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构建了对这部名著阅读的知识库”。
(二)二翻作品,尝试出题
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出题,出题时学生得二翻作品,根据中考考点、中考题型每个小组从负责篇目中抽取其中一个片段,出三道题,并配上答案,这样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经过小组内的合作,很容易便知道考什么,怎样考,怎么解答。如,第五小组的同学找到了挖空出题的方法,出了一道“鲁迅在《无常》这篇散文中提到了__和__的绍兴戏(2分)。”这是借鉴了前几次月考中做过的附加题来出的,之前他们被难倒了,因为不熟悉作品。另外第三小组的同学出了一道水准很高的题目,“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中为什么多次直言诅咒‘对于白话文加以谋害者’,请概述原因(4分)。”让我很意外。还有第六小组的同学在出这道题(结合原著说说寿镜吾先生的形象(4分))前也悄悄问了我,寿镜吾先生在其他的作品中有没有出现,我一时难以作答,只好引导她再翻翻作品。
在这个环节里,整个出题的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学生需要对作品的每个细节都非常熟悉,还要先自己组织答案,我看到有些小组坚持原创,有些题出得很细,有些题出得很接近中考题,很专业,有些题出得很难,在学生钻偏钻难的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拓展,也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三)三翻作品,自主解题
第三个环节,实战演练,答题时三翻作品,由各个小组用出的题轮流考其他小组的同学,学生评改打分,与出题人的答案细细对比,找出优秀答案,师生点评,共同补充完善最终答案,最后由科代表将这些同学们自己出的题结集成班级小题库,以供大家考前复习。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能自测自评,互相质疑,在质疑讨论中完善答案,我看到有些学生为了找出更准确的答案,不断地返回原文中查找,还有些拿来跟我讨论。更有甚者,在这个环节结束的时候科代表拿着自己整理的题和答案给我看,然后提出要把这些题集成题库,印给大家复习,我心中暗自窃喜,看着那一张张修修补补的答案,这不正是我想要追求的中考名著阅读复习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了,创造性也提高了,教师的目的也达到了。
(四)小结反思,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小结此次名著阅读复习实践课的总体情况,评出优秀小组,教师布置第二本名著阅读复习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本次课堂的实践方法,小组分工,提前完成第二本名著阅读的复习任务。
这次实践课一共设置了两个课时,虽然这两节课只是对名著阅读复习的初步尝试,但是有了这次经验,在2019年中考备考其他五部作品复习的过程就有法可鉴了,而且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开阔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对疑难问题的探索能力和质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而且在不断地返回作品查找,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作品的熟悉与理解,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了,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能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加强。
总而言之,这次教学实践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了我对名著阅读中考复习方法探索的热情,增强了我在中考名著阅读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的信心,更提高了我钻研教学实践方法的能力,让我在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深远的追求。
附:
《朝花夕拾》中考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思维导图的工具梳理作品知识。
2.熟练掌握中考名著的解题技巧。
3.在熟悉考点、题型的同时,学会出中考题。
教学重点:
在熟悉考点、题型的同时,学会出中考题。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中考名著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小组分工、自主合作、探究质疑、师生评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深情齐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导入名著。
二、知识梳理:
(一)一翻作品:小组分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品知识。(课外完成)
(二)各小组轮流展示思维导图并解说。
(三)学生对照原著作品,进行点评补充。
(四)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
(五)各小组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并在教室的一角贴出展示。
三、实战演练:
(一)二翻作品:各小组根据负责的篇章,节选一个片段,出三道题并附上答案。(课外完成)
(二)各小组轮流展示出的题并当场测考其他小组的同学。
(三)三翻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照作品,完成考题。
(四)出题小组现场给其他小组的同学评改打分,展示答案。
(五)师生点评,指导解题技巧,补充答案。
(六)各小组完善题目和答案,由科代表集成题库供大家考前复习回顾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开阔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对疑难问题的探索能力和质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而且在不断地返回作品查找,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作品的熟悉与理解,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五、作业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复习方法,小组分工,将名著《西游记》情节梳理的思维导图做好和出好负责章节的三道题,以便顺利进入第二部名著的复习。
六、板书设计:
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情节概述 《朝花夕拾》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