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雁鸣名师工作室
  • CHENYANMING TEACHER STUDIO
  • http://www.chenyanming.com

崇德树人 亲验表现

  • 引领
  • 辐射
  • 研究
  • 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

发布时间: 2023-11-13 09:53 | 228 次浏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

雷州市第五中学 蔡妙燕

 

  当前国内各中小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上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德育课程教学上更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真善美

   
语文课堂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唤醒、鼓舞灵魂及感召人性,要让他在知识增长和智力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从而获得整体的精神的成长。   

对于一个刚踏进教育工作行列的我来说,语文教育工作就像是一块充满极强诱惑力而又陌生地未经开垦的土地,满载着四溢的激情投入这块土地,带着在大学里学到的教学理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从而触景生情式地引发了自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真、善、美问题上的进一步认识和思考。

日本的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善美在知识、道德、美欲领域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界限并不需要分得很分明。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课程要特别注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导,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引导其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得到熏陶,实现语文课堂里的真善美。
1
、语文教学上的“真”
   
真善美中的真是基本,是语文教学这座大厦的根基,这就是语文的磁力,能陶冶孩子的真情操。

根据日本黑田鹏信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真理,而真理是需要认真去探求的,学习也一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事,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一个对学习不认真不上心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是很难提高的。

学生能在态度上认真对待学习了,那么接下来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蕴涵的真情实感,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了,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以真情生真情,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真性情的情感教学目的。
   
“在情感上求真”这一点,在初中作文教学课上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自己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有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认为作文写作就是造假,就是编故事,这是学生的写作的误区,我们一直向学生强调作文写作要真,即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出自己对人生感悟,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真知灼识来。因此,好的文章要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人间的真情和真爱,从而感染读者,也就是评改教师。

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感情,作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原型。许多优秀作家都非常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现实人生的真切,品味世间万物的真情。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学生作文写作,关键是要让学生感知真实的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经典课文,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讲真话,这一点也很重要。如在初中的一篇文言《曾子杀猪》的故事中,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而骗孩子说会杀猪煮肉给孩子吃,可回来就忘,最后曾子自己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履行了妻子对儿子的承诺,挽救了一次家庭教育机会,还告诫他的妻子,大人教育孩子要说到做到,家庭是演绎真善美的最佳场所。又如《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才讲了真话,国王的身边的人没一个人敢讲真话,这是整个王国的悲哀。
2
、语文教学上的“善”

真善美中的善是支柱,是语文教学这座大厦的顶梁柱,这就是语文的魔力,能感化孩子的灵魂。

善要求人们不但不做有损他人的利益的事,要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事,善心、善行、善人是其核心体现。

语文教学上的善,是让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这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是强调学生要做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强调学生要做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爱心、良知的公民。

当代教育在人性的善上往往是“知”、“行”不一,更谈不上要“躬行”的问题。“学其事”,“穷其理”,学生理论多不能联系实际,社会上也是“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对学生的冲击力不可小觑。为什么我们要读当代作家宗璞的作品《紫藤萝瀑布》,她的文学作品,其最大的闪光点,不就是人性上的善么?全文围绕着紫藤萝阐述了生命的永无止境的理解,对失去弟弟的心理变化与紫藤萝紧紧联系在一起,演绎了人性中的善。

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语文教学上的“美”

    真善美中的美是装裱,是语文教学这座大厦的墙体,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能净化孩子的心灵。

美的定义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或事物。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处在成长的初期,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感的号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追求真善美的目的,陶冶学生情操,感化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第15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六册)20017月七年级上册第51



总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