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思维,构建智慧课堂
激活学生思维,构建智慧课堂
雷州三中 邓中枝
内容摘要:智慧课堂一定是能打开学生思维的课堂。怎么打开学生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求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启发学生提有价值的有高度的问题;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最终能顺利解决问题。
关键词:思维 智慧 课堂 思考 技能
什么是思维?杜威认为,好的课必须能唤起孩子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中明智的经验方法。由此可见,课堂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我们可能会收获一批又一批擅长考试的书呆子,但绝对造就不出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什么是智慧课堂?程红兵博士认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这就是智慧课堂,要做到这一步的关键就是思维的开放。所以说:无论哪门学科,我们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才能收获高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语文既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人文学科便涉及到各种思维能力的运用,因此思维发展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关键要素之一。语文核心素养对思维发展的解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获得的能力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引导他们的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激发学生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
当前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求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我认为,激活学生思维,也可以从这四方面入手。
一是于无向处指向。在学生没有方向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出方向,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上,也可以用于处理一些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我们很多学生习惯于惰性学习,他们热衷于听课,喜欢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然后他们做做笔记,看似很认真,实则效率很低。第一,学生没办法做到一堂课四十分钟精力都高度集中,这里至少有二十分钟的知识是要打折扣的;第二,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非常容易遗忘,就算你记住了,没有融入思考的知识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如果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知识就有可能变成源头活水。
作为教师,要做到于无相处指向,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读完了也就学完了,没有思考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有方向,我们可以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梳理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比如小说单元,我会引导学生去关注情节,人物和环境;诗歌我会引导他们读内容,读情感,读手法。这样给他们一个大概的框架,让他们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同时,我们可以在预习和反思的时候鼓励学生质疑,这个质疑可以是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是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的合理性的质疑。只有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把被动听课转变成主动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才有基础。
其次,在学生实际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一点的问题,他们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候老师站在比学生高一步的位置给予指引,给他们方向和支撑,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更上一级台阶。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会在各小组之间走动,然后轻声询问他们的探究过程,老师会分析学生的思考路径是否得当,给予他们一些建议性的引导,这样学生就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将思想的维度扩展拉升。
二是于无法处教法。当小组合作学习陷入困境时,教师要适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一点跟于无向处指向是一脉相承的,有时候教师引导的方向即为方法,但是我认为,方向是个概括性的指向,方法应该更为具体一些。比如学生在讨论《书愤》的写作手法时,他们明确地知道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是在实际展示答案的时候,他们的答案是这样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愁绪。很显然,这个答案缺少具体分析,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手法题的答题步骤,明手法——巧分析——点效果。然后让其他同学分析,这个答案的得分点和失分点。很快学生就发现问题,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同学们把分析部分补充起来。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开始下手,不一会儿,很多同学开始眉头紧锁,无从下笔。这时老师点拨:分析的要点有两个,第一结合手法特征,第二联系文本内容。最终学生整理出了这样的答案:作者把早年气壮山河,以及两次胜利的经历和晚年年事已高,壮心未遂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心系国事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这个过程有些琐碎,可能对于好学校的学生,教师根本不用过多铺垫,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因为他们不光能领悟到作者的一腔豪情无处施展的愤懑,还能把握答题步骤与分析技巧。
三是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是讨论与交流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是学生限于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可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候并非真的没有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比如在《李凭箜篌引》的课堂教学上,学生通过诗句内容判断出了李凭的音乐风格是哀伤凄冷的。这时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杨巨源在《听李凭弹箜篌》中写道: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有人说,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不一样呢?不同版本的内容,会给学生打开不一样的视角,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向作者李贺身上转移,联系诗人生平从而更好的把握作者创作风格,我想群文阅读就是一个打开学生视野的好办法,能跳出单篇的课文,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发现单篇课文呈现不了的问题。所以说无疑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对或者高度不够。
四是于无力处给力。当学生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脚手架,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去解决问题。例如不断追问学生,让学生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往上走,思维逐层展开、逐步深入,思维能力逐渐提升,这样课堂的效果就十分明显。比如讲《祝福》的时候,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压迫而死的。这时课文的内容已经分析到了祥林嫂精神上三重摧残:孩子被狼吃,无人同情,反被取乐;四爷家觉得她“不干不净”,祝福不让她插手;柳妈取笑她改嫁,说她死后会被两个男人争,出主意让她捐门槛,可捐了门槛依然不让她摆祭品。教师提问:祥林嫂的遭遇在现今人看来非常令人同情,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不但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反而都是看不起她,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眼睛亮了,明显的他们的思维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此刻他们也不自信了,他们开始沉默,大约过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有同学开始小心翼翼的问:“是不是他们都觉得祥林嫂做错了什么,不值得同情?”那祥林嫂做错了什么呢?教师追问,学生沉思然后摇头。教师总结说我们现代人看来祥林嫂确实没做错什么,又遭遇了很多不幸,所以我们觉得可怜。可是当时的人们可不这么认为,文中柳妈让祥林嫂捐门槛赎罪,可见祥林嫂在鲁镇人们眼中,她甚至是一个罪人。从柳妈的话可以看出,祥林嫂的罪是什么呢?立马有学生抢答:她嫁了两个男人。为什么她嫁了两次就被定义为罪人呢?老师追问,学生摇头。教师这时补充: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丈夫死了要守志,“一女不侍二夫”,封建社会的女性丈夫死了改嫁就是违反封建礼教,所以不光别人就连她自己都认为她是个罪人。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祥林嫂被婆婆当物品一样卖掉,最终改嫁又触犯了礼教天条,别人对她指指点点,她自己也深陷其中,最终她的精神世界不堪重负——崩塌了,于是最终她走向了死亡。由此可见,这里呈现的“女人地位低下”“一女不侍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恶魔,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让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一致认为她是个罪人,所以祥林嫂之死的深刻根源在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整理思维导图:祥林嫂之死:(分析死因,间接杀手,终极杀手)。
这个环节通过古今思想的对比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延伸,从而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束缚,在学生知识能力不够的情况下,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顺着杆爬,从而达到应有的认知高度。
当然,“教无定法”,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认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快速掌握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的方法。
一堂好课,除了要激发思维,还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我认为,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技能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基础技能,只有把这个技能运用好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更进一步,学生的能力也才能更进一步。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会思考的人,智慧课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这中间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在他们在课堂上展现思辨精神,养成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的习惯,最终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也会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索,从而批判,构建新的理论,这样创新就有了坚强而有力的思维后盾。这样的人才多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就会更加强大,社会也就会更加有活力。作为教师,我们愿意从源头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多学习,多钻研,努力激发学生思维,构建智慧课堂,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
参考文献:程红兵《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
林高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