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黄国丽
摘要: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还大量存在。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 “二抓三看”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还大量存在。
全国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个人认为,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或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中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那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二、“三看”
要读懂诗歌内容,除了抓诗歌的意象或关键词,还要做到“三看”。
(一)看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点信息:时间是春日,地点是秦国,事件是怀古,由此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进而可以推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而我们的推论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及尾联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可以得到证实。
再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由此“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二)看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风格,把诗歌和作者结合,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读懂诗歌。看到李白,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飘逸洒脱;看到杜甫,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沉郁顿挫;看到苏轼,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旷达豪迈;看到辛弃疾,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气势雄壮。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如:2011年安徽卷欧阳修的《琅琊溪》,如果我们仅看到小注内容,就会以为诗人应该表现出一种被贬后的失意之情。但是,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应该比较熟悉,尤其我们学过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也都是他写于被贬滁州期间。而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所写的关于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因此,我们在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要稍微谨慎一点,而我们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也确实是描绘的琅琊溪的美景以及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
再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第1小题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杜甫诗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发出如此感慨,还是源于爱国之情。再根据诗歌内容与注释,我们就可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了。
再如: 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2小题要求回答“‘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三)看注释
诗下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分析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9年全国卷Ⅱ严武的《军城早秋》,第1题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回答第一问,则需抓住诗的前两句中的意象,描绘景象,而回答第二问,则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要回答第二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注释,便可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跟素蝶一般,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的愤慨之情。
又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回答第1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时,除了知人论世答出诗人的爱国情感外,诗下注释也能提醒我们还应答出“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之感”,从而答得更全面。
当然,以上“两抓三看”并非对任何一首诗都适用。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无论是运用其中一种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总能找到读懂诗歌的突破口,再加上我们具备的关于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点以及答题规范,相信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