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雷州市乌石中学 林韵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情感教育并未真正得到展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感境地,教与学之间发生心灵撞击,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语文教科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够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无论是古今中外的选文,也不论是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论是文学的,也不论是非文学的,无不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呈现给学生一个生机勃勃而又有血有肉的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不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使教与学双方情感畅通交流并得到升华。
一、情感世界的构成与领域
心理学课本一般都把情感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其实,情感既是个体一时一事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个性中稳定的内部状态,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个性倾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也是个性的动力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因素构成。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心理因素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由此足以证明,情感对人的生活活动和身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布卢姆曾经指出:“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朵拉魔盒。”他说“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控制。情感领域包含着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寻求其他途径就是不正视现实。”布卢姆在这里揭示的情感在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我们实施课程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应处处存在并受重视,“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不会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如是说。
二、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环节
(一)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情感教育中的情感,首先是指一些最基本的初级阶段人之本能,即原始情感,可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其次是指人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必须具有的普通情感,第三,则是学生由感性认识的更高阶段的情感。人生的成功只有20%归于智力因素,而80%决定于非智力因素,显然非智力因素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调节作用,不伴有情感的非智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功能,除了让学生有美的感染,更重要的是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如《最后一课》的爱国主义情操,《记一辆纺车》中的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理想,《俭以养德》的节俭精神,《理想的阶级》中的奋斗精神等。
(三)教师在课堂情感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能“以德育人,以才服人”,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得加一条“以情感人”,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和美好人生观的培养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悲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迈,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节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得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能直接将丰富的情感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情感教育遭遇忽视的现状
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幼、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的“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君不见,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绩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地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各种对策,其中包括了强调“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决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情感的发展为代价,”一个进步的社会绝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所组成。我们必须让学生认真地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具备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的文明素养。璞玉固天生,不琢不成器。幸哉,此言之不谬也!
四、新课程标准下学校的情感教育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继续坚持一致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一理念肯定了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特点。
苏霍姆利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五、阅读教学中各种搭建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阿长与》一文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许有些不同”(《朝花夕拾》),但绝无虚构。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必须让学生整体的把握阿长的形象。第一,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和感激的。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0多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罢了,”鲁迅还记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对阿长怀念有多么深厚的感情。第二,把握课文,必须引导学生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实的眼光。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包括她“切切擦擦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有“烦琐之至”的各种规律和谋害了隐鼠,只是听阿长讲常买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大出意料的是阿长给他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去体会阿长的真心真意以及作者心底的激动。在这里,要让学生把握作者通过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了挡死的心情,学习被感动之强烈和无限欢悦之情,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像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要让学生沉浸于散文所表达的感激和怀念基调中,同时让学生认真琢磨那饱蘸浓情的笔墨与深情的祝福的结尾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发人沉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的人的衷心祝愿,从“不愿意想到目前”而回忆过去的创作初衷来看,这种情思和祝愿愈加强烈,就愈能反衬出对“目前”的否定和憎恨。教师作为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要注重剖析课文的主要词句,调节学生与课文的情感相结合,使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各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是我们成为文本的 “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后面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如何深入关注到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前期后面的作者呢?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如果只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搔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这样的课堂教学,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会变得迟钝麻木了。这样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例如,有教书图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会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找答案。老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跳出来”,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架设一座连接作者和学生之前的心灵桥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达到“投石冲开水中天,闭门推出窗前月”。如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时,魏老师在启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意境中畅游。首先朗读诗歌《渔歌子》,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形态,这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作充分准备,第二染上色彩,让无色的画面变成色彩缤纷,让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第三即让画面动起来,让静变动,让一切都流动起来,包括学生的情感也动起来,师生共同进入作者所设计的意境之中,第四尽量让学生展开想象,让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和形象,充分地调动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诗歌之美,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融入的情感,触摸诗之灵魂。教师在诗人与学生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他们所想一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在其中起到了“首席代表”作用,关注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架设“情感之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古诗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知人论世”,要想客观、真切、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去寻找答案。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如何体会诸葛亮“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句的含义?必须了解先帝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以及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深刻体会诸葛亮“两朝开济”这颗“老臣心”。对文本的解读,对于课堂上情感教学的运用,如果固守在文本曾经的历史含义上,那么时代的隔阂就难以超越,我们教学的意义就会削弱,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关于《藤野先生》的教学。首先教师通过课件显示了一段历史:日本侵华。再小结: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亡我中华的时代。然后引入藤野九郎《谨记周树人君》的话:“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通过一系列的铺垫,了解时代的背景。第二,让学生复述课文中鲁迅先生的愤慨,深刻引导学生进入那时那镜。让学生理解当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既为自己国家快要灭亡而担忧,又为自己同胞的麻木不仁而愤慨,此处体现了鲁迅先生炽热的爱国情。“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再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和反复的咀嚼,体会当时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之间真挚的友谊。这种友谊已经不是一般的师生情谊了,这种友情对鲁迅先生来说,几乎成了一种力量,时时激励着他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为光明的中国而奋斗。一段历史,一句话,是浓缩了的时代背景,真正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把它穿插在讲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真正地体会和解读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用意。随着教师对学生体验的积极评价和引导,学生的文本体验与生活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并表现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刻,学生的心灵完全被触动,情感完全投入。情感教学,就是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育方法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产生正面的强化效应,实现熏陶学生及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著名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撬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育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活动,或者说是的存留于学生灵魂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生命的意义在于情感精神的发育,教育的意义则是帮助心灵成长。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教学,将是淋漓尽致地展示对情感的呼唤和对生命的至爱。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某种知识到灵魂之中,而是通过情感的激发,使人、文、课和谐交融,让学生情思飞扬,言辞鲜活,让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以学生法杖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真谛是将学生看做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情动人,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从情感入手,即能塑造学生的人格,达到新课程标准下情感目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化成人格化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情谊,生命情感得到了全面的扩张,让师生在愉悦中享受教育,在情感的熏陶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赵国忠•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丁莉娟、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