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雁鸣名师工作室
  • CHENYANMING TEACHER STUDIO
  • http://www.chenyanming.com

崇德树人 亲验表现

  • 引领
  • 辐射
  • 研究
  • 发展

浅谈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融合信息技术的意义及策略

发布时间: 2023-11-13 10:26 | 392 次浏览

浅谈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融合信息技术的意义及策略

雷州市第二中学  张继贤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为整本书阅读课程提供了新的读写方式。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整本书阅读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信息技术;融合;意义;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纸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无纸化阅读将成为主流。信息技术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中的运用,值得我们研究。

1整本书阅读融合信息技术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文字信息选择、储存、加工的过程。然而整本书阅读书目多数是严肃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史记》等,因久隔年代,让多数学生望而却步。电纸书和APP自带“词典”“翻译”功能,有助于解除阅读障碍,加快信息储存的速度,有助于阅读知识内化,提升阅读能力。

1.2有利于提升思辨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缺失思辨,就难以深刻理解作品的要义和精髓,不质疑,不辨证,思维就得不到锻炼,逐渐形成过度依赖前人定论的惰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读书活动的开放性。例如,关注豆瓣、知乎等读书分享交流平台,开展思辨性阅读、多元化阅读,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思辨能力。

窗体顶端

1.3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生成多元智能是整本书阅读的培养目标之一。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的组成部分,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整本书阅读课程借助这个平台,发展多元智能。例如,本课题组策划了“南枝小讲坛”抖音读书分享活动(见图1),学生担任主播,录制节目,经过写讲稿、选背景、做美工、配字幕、后期剪辑等多道程序,运用到语文、数学、物理、美术、传媒、心理等学科知识,展示学习综合能力。

image.png

1:南枝文学社成员的读书小讲坛视频截屏

1.4有利于分享读书成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1]

网络是虚拟空间,更容易创设阅读情景。借助QQ、微信群打造读书即时交流群组。在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利于读书成果分享交流,师生远程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拘束,互动交流普遍比平时更大胆。在读书论坛,常见到“盖楼”式评论,精彩迭出。

2整本书阅读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措施

2.1明确阅读任务

整本书阅读,应有明确的阅读任务。“通过课程教学提出硬性阅读要求来实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2]在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明确阅读的范围、阅读时间、阅读的任务、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例如,本课题组的《平凡的世界》阅读方案:

【读书目标】

知识目标:对“平凡”的理解和感悟。

能力目标:梳理情节,分析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深沉的情感和宿命论。

【任务布置】

读书小讲坛:选定发言人,确定发言题目,在课堂上分享读书心得,手机录制视频。

互助阅读:收集个人在阅读过程遇到的问题,以集体智慧去解决。在互助式读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行为不再孤独无助,也容易坚持下去。

读后写作:学生写下读书感悟,发布于博客、公众号,其他学生发表评论、分享转发。

2.2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在信息技术时代,师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更易开展。教师应紧随时代潮流,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和手段。学生使用手机终端阅读整本书,熟练掌握手机终端上的APP应用,“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运作后进行有效传播和合理引导来逐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3] 学到语文常规课程中没有的技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在上网课期间,本课题组在家校平台“钉钉”发布整本书阅读打卡任务。精华帖子如下:

翁桃杏(生):《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乡土情怀小说,其中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静。(打卡时间:3月29日21:50)

❀ 翁桃杏,师,李忠,吴敏,肖宝瑜,赵曼宇,陈艺荣(点赞)

师:“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向往的城,每个人心里有一座最向往的城,你最向往的城是怎样的?

翁桃杏(生):我心中的城,虽然我不知道它具体在哪里,但那里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梦想的热爱——在那里,人人重义轻利,快乐而惬意,朴实而和谐。

显而易见,在APP应用上互动,阅读的层面更深。这得益于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见解往往比课程中的即时回答更有深度。多人点赞,对发帖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鼓励。

2.3营造良好的阅读交流氛围

“勇于放手,基于课程内各个学习主体互相了解建立正向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4]这种正向的教学氛围可以理解为有效推动学习的氛围,而整本书阅读活动就需要活跃健康的分享交流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阅读氛围?建立网络阅读群组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阅读群组使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阅读,而是一群人的阅读。但是我们注意到,网络阅读群虽好,但并非万能,“少数的热闹,多数人的沉默”是网络学习的常态。如果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学习静默状态,就不利于共同进步。此时教师应及时跟进,通过询问和鞭策,唤醒其学习意识;如果学生随意散布和阅读主题无关的帖子,甚至疯狂刷屏,此时管理员应及时制止,去除干扰,创建良性争鸣的分享交流群组。另外,在移动互联网络,鱼龙混杂,负面信息可能会毒害中学生。比如,近来“网络喷子”横行霸道,杀伤极大。教师要保护好学生,使其免受伤害。

2.4实施阅读多元的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5]基于信息技术的整本书阅读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在整本书阅读过程,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是否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评价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评价不能仅限于阅读知识的考查,还要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观与价值观等项目。

例如,在阅读交流活动结束后,及时计算精华帖和发帖总数的比率;阶段性调查统计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完成情况;随机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读书答辩活动。以阅读《围城》为例,提问:你最喜欢《围城》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怎么理解“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通过答辩活动了解学生对整本书的熟悉度,同时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观和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待整本书阅读的态度、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习惯是在信息技术阅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部分学生可能一时不适应。评价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方式要多元化,避免对学生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单纯打分。                                                               

3整本书阅读融合信息技术的展望

信息技术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整本书阅读开辟了便捷的途径。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线上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学与科技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整本书阅读有了新的边界,等候求知者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泌夫.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探索[J].大学教育.201312):31-32+72.

[3]王露莹,于勇.基于智能手机媒体的青少年非正式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2:64-66.

[4]黄慧.社交软件在课程教学应有中的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83-86.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总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