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雷州市第一中学 朱小凤
【摘 要】“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借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在这里所讲的“猜”专指学生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根据教师教授知识来寻找正确的解答。“猜”即是猜一猜,猜一猜本次期末考试会考什么知识?把考前的语文复习课当成是“押宝”课,广泛激发学生的押题兴趣。语文教师应当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关键词】“猜一猜”;语文复习课;授课新模式;学生主体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耗时多,收效微,处在十分不景气之中。语文复习课更是如此。每当上复习课时,很多教师多是以讲授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课本哪里是重点,试卷中各个类型的题目应该怎么做,一节课下来,汗流浃背,喉咙干哑,且在实际考试中,教师往往又会发现,在考试中出现在复习课中已讲过的知识,学生依然不会做。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复习课中的学习收获处于低效状态。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低效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转换授课模式,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借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在这里所讲的“猜”专指学生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根据教师教授知识来寻找正确的解答。“猜”即是猜一猜,猜一猜本次期末考试会考什么知识?猜一猜语言运用会考哪一方面的?是图文转换还是对联撰写?是仿句还是句子压缩?把考前的语文复习课当成是“押宝”课,广泛激发学生的押题兴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我们老师上课要切入的点,所以,复习课中的“猜一猜”就是学生的兴趣点,语文教师应当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一、“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的作用
1、“猜一猜”能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何谓课上得有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正是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猜一猜,猜这次考试会出怎样的题目,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在考试前,普遍对考试内容有很高的兴趣,并且他们也会好奇会考些什么。教师让学生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测本次考试的题目及其解题方法,让学生产生快乐,这样的课程就是有趣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学生很容易犯困。教师若能转换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这能激发学生对于复习语文的兴趣。
2、“猜一猜”能促进学生总结归纳、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语文考试的题型基本是固定的,变化的只是知识点的考察不同而已,可是作为一名学生,必须全部掌握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猜一猜”能促进学生总结归纳、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讨,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叶老在这里论述的,就是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研讨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自求解决问题。在一堂课中,学生不能全部把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部罗列出来,这就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所感知事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为了能“押宝”准确,学生必然会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根据平时考试的经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各个知识点在考纲中的位置作出判断,促进了学生归纳、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3、“猜一猜”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做到,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猜一猜”,就是一次“押宝”,在考试结束后,教师对于“押中”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既能激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保护学生今后“押宝”的热情。“猜一猜”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做到,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猜一猜”是一项可以使得学生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并得以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的活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参与,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4、“猜一猜”能促进教师深入熟悉考纲,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猜一猜”并非全盘任由学生自己就“押宝”,而是在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为了能复习准确,必须对考纲进行全面了解。“猜一猜”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会存在个别学生猜到要考某一具体题目,但是这个题目对学生而言也是陌生的,不排除学生会在课堂中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的军师作用在课堂之中不可缺少。“猜一猜”能促进教师深入熟悉考纲,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运用的步骤
1、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考试题型。
在上课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考试的题型,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题型就是学生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猜一猜”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一般而言,语文的大型考试的题型是固定的,写出来是让学生内心对题目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看到文字,脑海作出相应的推测,让学生快速进入猜测状态。
三、分小组任务。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小组任务,比如教师在高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前的复习课上可以这样安排:第1小组负责第1、2题的语音和字词,猜测出可能考的4组字词;第2小组负责猜测第3题病句修改的类型;第3小组负责第4题句子衔接解答方法和作文类型及其注意事项;第4小组负责猜测第5题4个重点文言实词(粤教版必修五)和第7题的断句方法;第5小组负责在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猜出4个,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列出来,要求需有例句;第6小组负责文言翻译要点,结合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单元进行解说;第7小组负责猜测诗歌考察的题型及其解答方法;第8小组负责根据《广东高考古诗必背33篇》结合所教课文猜考察哪几句;第9小组负责猜论述文本阅读第12、13题的怎么考及其解答方法;第10小组负责猜论述文本阅读第14题题目及其解答方法;第11小组负责猜实用文本阅读三道题的题目及其解答方法;第12组负责猜两道语言运用题的题目及其解答方法。
2、 小组“猜一猜”。
在教师的分小组任务后,各学习小组的组员根据本组任务进行猜测,期间可以拿出教师以往发的练习或者资料来参考,每一位组员猜测完成后,交给小组长进行汇总,25分钟过后,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猜一猜”结果。
3、 “猜一猜”,成果大展示。
在小组“猜一猜”展示解说过后,语文课代表收集各小组的猜测结果,用一张大白纸把各组“猜一猜”的题目粘贴上去,贴在教室后面黑板展示,供全班同学复习参阅。这一份“猜一猜”相当于语文复习的“参考消息”。
4、 验证“猜一猜”成果。
在每一次考试过后,语文教师在课上和所有同学拿着考试试卷一起检验猜中了多少,对于猜中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让小组代表说一说“押宝”经验,让学生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猜一猜”需要注意的地方
1、“猜一猜”的关键是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是一个例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总结方法。比如在传记文学中,“传记”是属于实用类文本,虽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重点是立足于事实,强调事情的叙写。在考试中,命题者会侧重诸多事情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用理性认知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发现蕴含着的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同时,实用类文本主要是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和“判断”,提出“见解”。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能为“猜一猜”教学法的运用提供基础。
2、教师要充分熟悉考试大纲,了解各单元目标与高考各考点之间的关系,助力“猜一猜”。
粤教版必修四的第一单元的其中的一个单元目标是“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会写时评”,这其实就是我们高考考纲中的“分析综合、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熟悉考试大纲,了解各单元目标与高考各考点之间的关系,助力“猜一猜”。
3、教师在分小组任务时,任务要具体,体现教师引导作用。
学生根据教师的分小组任务进行猜测,为了让学生的“猜一猜”接近考试题目,且能达到复习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合理,如果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个别知识是重点,而他们没有猜测出来,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行学习,毕竟“猜一猜”的重点是在于加强学生复习的效果。
4、教学流程设计要紧凑。
由于“猜一猜”的题型比较多,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流程要紧凑,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兼容并蓄,指导学生不断研究,同时要求学生多方收集资料与信息,反过来再用于“猜一猜”的修订与完善,把“猜一猜”的过程变成学生查漏补缺、推进知识提高升华的动态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流程到具体到某一个时间点上,让学生合理的时间安排下进行“猜一猜”。
“猜一猜”对于传统的讲授课而言,是一种新的授课模式,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当让“猜一猜”在语文复习课中发挥长效。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透视名师课堂管理》赵国忠主编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