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雷州第八中学 梁海翠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本文从文言文学习兴趣入手,通过诵读文言,用多种手段授课,从而促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兴趣;诵读;方法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学好文言文,直接影响的到语文的整个学习成绩。文言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依托。对于文言文中词、句字面意思的理解诵读、学习文言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很多初中学生最怕接触文言文,他们觉得读起来拗口,文章大意理解也很困难,所以更谈不上对文言文有所感悟和运用了。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难以提升文言文学习质量,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到最后有些学生还似懂非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对其他内容的学习兴趣,完全为了应试而教、而学,丧失了新课标要求的初衷。
所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用新课标理念贯彻文言文教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我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是学习主体,兴趣是学习文言文的调和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老师,我们要转换思维,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文言文的大意理解,很多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教辅资料可以疏通文意,达到文从句顺的效果。对于后进生,可以以帮扶制促进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自己当老师带领小组内不懂的同学学习,还可以就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小组与小组互相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学生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学会了思考思维,也学会了合作探究,以兴趣推波助澜,以主动调剂课堂,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诵读,以读促悟、以读促学、以读促情
初中课本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在读中促悟、在读中促学,通过朗读,不仅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从中能得到美的体验。同时,在朗读文言文中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感染,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课本中《与朱元思书》、《陋室铭》、《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可以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以读促情。文言文学习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醉翁亭记》,全文连用21个“也”,使文章读来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这篇文章就是诵读学习文言文的范例,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诵读,还对学生思想感情起到熏陶感染作用。在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结晶。如在讲述《岳阳楼记》时,既让学生了解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又让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与博大情怀,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更新教学手段,多种方式授课文言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在解释重点字词时,可以用游戏“摘苹果”,从苹果树上摘下正确的意思的“苹果”;比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本文用人物对话交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坚定,唐雎的机智果敢、秦王的盛世凌人,无不跃然纸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以故事表演的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尽量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表情和动作,把课文中的人物个性读出来,对一些精彩的细节进行品味咀嚼。通过故事表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启发学生对人物形象、交际说话技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又如《小石潭记》中作者运用语言像画家运用画笔一样,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山水的形象。学习过程中,真像身临其境,山水的位置、形状、特征都非常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师可充分依据这篇文言文课文的特点,以画教学,呈现图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幅图画,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泼墨作画,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既可以领悟到小石潭的奇丽,又可以入情入境揣摩柳宗元对山水的热爱,感受作者心情的内在变化。通过改变原本显得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借助多种方式学习与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总之,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从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策略改进,才能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亚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张声桂.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17:50.
[3]刘志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